论文目录 | |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缩略词表 | 第12-14页 |
单位符号 | 第14-15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5-37页 |
1.1 阿片与阿片受体 | 第15-20页 |
1.1.1 阿片与吗啡 | 第15-16页 |
1.1.2 阿片受体 | 第16-18页 |
1.1.3 阿片受体介导的细胞内信号通路 | 第18-20页 |
1.2 药物成瘾 | 第20-23页 |
1.2.1 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| 第20-22页 |
1.2.2 伏隔核的结构与功能 | 第22-23页 |
1.3 谷氨酸能突触的可塑性 | 第23-30页 |
1.3.1 谷氨酸受体的类型、结构与分布 | 第24-26页 |
1.3.2 NMDA受体依赖的AMPA受体介导的LTP和LTD | 第26-27页 |
1.3.3 NMDA受体介导的LTP和LTD | 第27页 |
1.3.4 突触前的LTP和LTD | 第27-28页 |
1.3.5 内源性大麻素的LTD | 第28-29页 |
1.3.6 伏隔核的LTP和LTD与药物成瘾 | 第29-30页 |
1.4 多巴胺对谷氨酸能突触的突触可塑性的调节作用 | 第30-35页 |
1.4.1 多巴胺受体 | 第30-31页 |
1.4.2 多巴胺对神经递质释放的调节作用 | 第31-32页 |
1.4.3 多巴胺对AMPA受体的调节作用 | 第32页 |
1.4.4 多巴胺对NMDA受体的调节作用 | 第32-35页 |
1.5 选题目的和意义 | 第35-37页 |
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与内容 | 第37-43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37-38页 |
2.1.1 试剂与药品 | 第37页 |
2.1.2 实验溶液 | 第37-38页 |
2.1.3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38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38-42页 |
2.2.1 实验动物 | 第38页 |
2.2.2 实验动物的分组与处理 | 第38-39页 |
2.2.3 电生理记录 | 第39-42页 |
2.2.4 组织学鉴定 | 第42页 |
2.3 数据分析与统计 | 第42-43页 |
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 | 第43-79页 |
3.1 急性吗啡作用诱导产生一个在体LTP | 第43-49页 |
3.1.1 急性吗啡的颅内NAc定位给药诱导产生了LTP | 第43-45页 |
3.1.2 急性吗啡的颈部皮下给药也诱导产生了LTP | 第45-47页 |
3.1.3 急性吗啡诱导产生的LTP依赖于μ型阿片受体的激活 | 第47-49页 |
3.2 急性吗啡作用增强NAc中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突触前机制 | 第49-51页 |
3.3 吗啡诱导产生的LTP依赖于含有GluN2A亚基的NMDA受体的激活 | 第51-58页 |
3.3.1 吗啡诱导产生的LTP依赖于NMDA受体的激活 | 第51-54页 |
3.3.2 吗啡诱导产生的LTP不依赖于含有GluN2B亚基的NMDA受体的激活 | 第54-56页 |
3.3.3 吗啡诱导产生的LTP依赖于含有GluN2A亚基的NMDA受体的激活 | 第56-58页 |
3.4 内源性多巴胺对吗啡诱导产生的LTP没有影响 | 第58-63页 |
3.4.1 阻断D1样受体不影响吗啡诱导产生的LTP | 第59-61页 |
3.4.2 阻断D2样受体也不影响吗啡诱导的产生LTP | 第61-63页 |
3.5 外源性多巴胺通过D1样受体而不是D2样受体的激活,可以抑制吗啡诱导产生的LTP | 第63-69页 |
3.5.1 外源性地激活多巴胺受体可以抑制吗啡诱导产生的LTP | 第63-65页 |
3.5.2 外源性地激活D1样受体可以抑制吗啡诱导产生的LTP | 第65-67页 |
3.5.3 外源性地激活D2样受体不影响吗啡诱导产生的LTP | 第67-69页 |
3.6 外源性多巴胺激活D1样受体后,可以通过D1-GluN2A受体间直接的相互作用,抑制吗啡诱导产生的LTP | 第69-74页 |
3.6.1 阻断D1-GluN2A受体间直接的相互作用,外源性地激活D1样受体后不能抑制吗啡诱导产生的LTP | 第70-72页 |
3.6.2 不阻断D1-GluN2A受体间直接的相互作用,外源性地激活D1样受体后仍可以抑制吗啡诱导产生的LTP | 第72-74页 |
3.7 攻读博士学位前期的另外一部分工作 | 第74-79页 |
第四部分 讨论 | 第79-83页 |
4.1 急性吗啡诱导的LTP是NMDA受体依赖的LTP | 第79-80页 |
4.2 多巴胺对急性吗啡作用下的突触可塑性的调节作用 | 第80-81页 |
4.3 D1受体与NMDA受体之间的直接的偶联作用可以调节吗啡诱导的LTP | 第81-82页 |
4.4 下一步工作展望 | 第82-83页 |
第五部分 结论 | 第83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105页 |
致谢 | 第105-107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07页 |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由于篇幅所限,此处不能完全刊载论文全部内容,如需完整论文内容,请点击下面链接去下载全篇论文的完整文档!